◈ 從周朝說起第一章 周朝的早期統治在線免費閱讀

從周朝說起第二章 周朝的由盛轉衰在線免費閱讀

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,實行了分封制。

所謂分封制,就是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子弟、功臣等,所封之地稱為「諸侯國」,諸侯國無條件要服從天子,幫助天子鎮守土地,交納貢賦。

這在交通落後的古代,確實是個很好的辦法,為天子分擔了統治壓力。

周武王一共分封了71個諸侯國。

為什麼要分封這麼多諸侯國呢?

一是,諸侯國越多,代表勢力越小,就越難對抗**;

二是,諸侯國越多,說明地盤越小,就越方便管理。

這些分封的諸侯國之中,除了血緣關係和功臣的分封能夠成為大國,其餘的分封,都是小國。

其中,他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,然後在殷的周邊,設邶、墉、衛三國,封給霍叔、管叔、蔡叔,讓他們監視武庚。

此舉不過想明告天下,滅紂是弔民伐罪,並無滅殷絕祀之意,以安撫東方的殷人,分封的邶、墉、衛三國,起監督作用,所以,這三個國家,始終成為不了大國。

周武王又把焦、祝、薊、陳、杞這些封國,封給有功德於民的古代帝王的後裔,比如五帝的後代,以表示周天子對五帝的敬崇,用來收買民心。

這些國家,也註定成為不了大國。

能夠成為大國的,是他血緣關係和功臣的分封。

真正的大國,只有四個,那就是晉、楚、齊、秦。

這個晉國,是周武王兒子叔虞的封地。

這個叔虞,就是姜太公女兒生的兒子,這樣的身份,當然是封最大的土地了。

晉國,也就成為諸侯國里最大國土的諸侯國。

楚國,是功臣關係受封。

鬻熊是羋姓部落酋長,他率部追隨周文王,被封為火師。之後,他的兒子熊麗、熊狂仍事周文、武王。不過,還沒有封侯。

到了第三代熊繹時,周成王「舉文、武勤勞之後嗣,而封熊繹於楚蠻,封以子男之田,姓羋姓,居丹陽」。

這時候,才有了楚國。

齊國則是姜太公的封地。

姜太公作為功臣,又是周武王的岳父,封地自然就大了。同時,位置極好,靠近海邊,煮鹽墾田,富得流油。

秦國的分封是比較晚的。

周孝王六年(公元前905年),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,治都於秦邑,號曰「秦嬴」。

誰也沒想到,沒有佔有地理優勢,同時又面臨犬戎威脅的秦國,後來竟然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。

不過,早期的諸侯國,在周天子那裡,都不成氣候,也構不成威脅,史書對於早期的諸侯國記載,也比較簡略,往往就是一個君主的名字而已。

所以,我們的重點,還是講西周的統治。

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,第二年就病重了。

他彌留之際,擔心自己的兒子姬誦年紀尚幼,不足以擔起管理天下的重任,便把輔政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了姬旦,也就是周公。

姬誦,也就是周成王。

此時的周天下,還是存在許多隱患的,其中最大的隱患就是立足未穩,諸侯要叛亂。

當然,其中最有可能叛亂的,就是商帝辛的兒子武庚。

因為他時刻想着恢復商朝的統治。

周武王一死,姬誦這個小天子繼位,權力掌握在周公的手裡,這就給他找到了借口了。

他聯合了監督他的管叔和蔡叔、霍叔,以及臣服商朝的一些小國,然後,一起作亂!

武庚以為他很有勝算,不然,他就不會作亂了。

他的第一個勝算是,天子幼小,沒有能力;

第二個勝算是周公掌政,人心不服;

第三個勝算是,他是紂王之子,天下人心尚有商朝。

有這個三個勝算,再加上管叔和蔡叔、霍叔,以及其它諸侯國的勢力,大有和周朝扳手腕的力量。

算盤每個人都會打,問題是,你的算盤要打得過人家才行。

按照當時形勢,武庚根本沒有能力對抗周朝。

因為,他的勢力並不強大。

邶、墉、衛三國,都是小國;至於用戶武庚的,徐、奄、薄姑、熊、盈等國,甚至不能說是諸侯國,而是部落而已。

就這些力量,並不足以對抗周朝。

周朝推翻商朝,可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。武庚想憑他這一代人,就幹掉周朝,實在是異想天開。

他除非聯合得到當時最大的諸侯國—–齊國。

此時的姜太公雖然年老,但不糊塗,自然不會跟武庚作亂。

我們且來一一攻破他的優勢:

第一個,天子年幼,沒有能力。問題是,掌權的不是天子,而是周公,周公有能力就行了,不用天子有能力,所以,第一條,也就不成為優勢;

第二個,周公掌權,人心不服。不服的,其實就是霍叔、管叔、蔡叔他們三人而已。他們三人,原本地位和周公差不多,如今周公攝政,地位在他們之上,自然不服了。他們不服,不帶代表天下人不服。所以,第二條優勢,也不成為優勢;

第三個,人心思商朝。這完全是武庚的臆想。帝辛到處用兵,耗費民力財力,早已民怨衝天,哪裡有什麼人心思商?

由此可見,武庚的優勢,都不是優勢。

他的叛亂,完全是算盤打錯了,最後的結果,只有一種結果:「失敗!」

一個人,知道形勢,固然是智者;但很多自以為智者的人,往往把錯估形勢,以為是掌握了形勢,立即展開了行動。

孰不住,行動得越快,死得越快!

周公非常清楚要滅了武庚的作亂,只需要聯合一個人就行——姜太公。

於是,周公聯合了姜太公,自己以成王之命率軍東征。

姜太公親臨戰場,輔助周公。

他們再一次返回牧野,殺向朝歌。

武庚親自帶殷商奴隸主貴族瘋狂反撲,負愚頑抗。

最終的結果是武庚、管叔被處死,蔡叔被流放,霍叔遭貶斥。

周公以成王之命封康叔為衛君,建都朝歌;微子為宋君。

他們二人,瓜分了當初武庚、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的土地。

我們通過這一事,可以知道,周公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。

然後,周公更厲害的,在於治理周朝,鞏固了周朝的統治。

賈誼評價周公說:「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,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,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。」

可謂對周公最正確的評價。

孔子也把周公奉為聖人。

周公要是單單滅了武庚,還不足以成為聖人。

他接下來做的幾件事,使得了他成為了超越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人。

第一件事是完善禮樂。

周公制禮,是周公一生最重要的貢獻之一。

禮,在周公之前,只是祭祀的儀式,和治理國家並沒有多大的關係。

周公則不然,除了滿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,還根據血緣關係和等級身份,分別制定尊卑之間,長幼之間,親疏之間各自的不同的行為規範。同時,也確定了嫡長子制。

這樣一來,就使得周朝能夠更加穩定的治理,社會也更加安定。

司馬光在《資治通鑒》的開篇,就長篇大論禮的重要性。

他說:「天子之職莫大於禮!」然後,詳細論證禮的重要性,最後結論:「君臣之禮既壞矣,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,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,社稷無不泯絕,生民之類糜滅幾盡,豈不哀哉!」

由此可見,這個禮的制定,直接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統治的基礎。

第二件事是施行仁政。

周公先後作了《康誥》《酒誥》《梓材》三篇文告。

三篇的主旨是「敬天保民」、「明德慎罰」,基本思想就是安定百姓,不給百姓一個虐殺的形象,處罰要慎重,要依法從事。至於改造陋習:酗酒,一是限制,二是引導,三是區別對待。做為統治者,要勤勉從事,時刻約束自己。

這些思想,直接影響到了儒家的思想,可以說,周公就是孔子的先師。孔子儒家的那一套,就是從周公這裡來的。

周公做了這兩件事,聲望和地位,已經無人能夠撼動。

他攝政六年,十三歲的姬誦,也長到了十九歲。

周公於是還政給周成王。

他在還政之前,作《無逸》,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,告誡成王要先知「稼穡之艱難」,不要縱情於聲色、安逸、遊玩和田獵,這才「還政成王,北面就臣位」。

也就是說,他是順利還政,不像傳言周成王懷疑周公要篡位,於是周公逃到了「丹陽」。

周公離開之後,有一年秋天,周成王與百官穿戴禮服來到周公的住處,突然發現有一隻用金色絲帶包紮的匣子,成王打開一看,裏面有周公親筆寫的向先祖禱告的祭詞,當年武王病重,奄奄一息,周公要以自己做人質代替武王去死,周公對武王的一片忠心使成王十分感動。

於是,周成王又召回了周公,消除了兩人之間的隔閡。

這完全就是一個胡扯的故事。

這個故事源於白居易的一首詩,詩曰:「周公恐懼流言日,王莽謙恭未篡時。向使當初身便死,一生真偽復誰知?」

以周公的聲望和地位,根本就沒有流言能夠撼動他。

周公還政後第三年,就去世了,葬在了文王的旁邊。

周成王說:「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」。

這話,也代表着周統治者給予周公最高的待遇。而他,也確實承受得起這樣的待遇。

沒有周文王和周武王,可能沒有周朝的建立;沒有周公的話,則沒有周朝八百年的統治,更沒有後世數千年儒家學生的影響。

是以,譽之為聖人,可謂不虛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