◈ 

慫俠傳第1章 回家在線免費閱讀

「來了,來了!人已到山門,快去通知師尊!」

一位身形高大的道士邊跑邊喊,一路跑進了一座破舊的道觀。

隨着道士的聲音傳進來,原本平靜的道觀立刻變的有些嘈雜,五位身形各異的道士此刻有些手足無措,一時之間到處亂走,竟不知道自己該幹些什麼。

「慌什麼?你們一個個的都讓狼攆了?沒個樣子!」

一道威嚴的聲音響起,驚的那幾位小道士連忙站定,躬身行禮,齊叫師尊。

聲音落下,從後院走出一位身穿藍色道袍的老道士,他那件藍色的道袍略顯破舊,已經被漿洗的有些發白。腳上的黑色雲鞋也是破舊不堪,有的地方還破了洞,又被人用黑色的線縫補了一番,但由於縫補的手法不精,樣子很是明顯。

老道士雖衣着破舊,但他頭上的髮髻卻梳得漂亮,一根木製發簪橫插在上面,定住了那滿頭烏黑長發。

仙風道骨這個詞跟這位老道士毫不沾邊,只能用兩個字形容他現在的樣子——寒酸!

老道士面色冷峻,一雙鷹眼瞪着五位行禮的弟子,又要開口訓斥。那身形高大的道士已跑到他身前,行了一禮,開口說道:「師尊,人已到山門,錢知府也在內,不過沒見到其他官員。我看到一位穿着道袍的,是六師叔!」

「哼,一走就是二十年,寄了幾封家書,送了幾次禮品,還要我們付郵資。說什麼店小利薄,不包郵!真是不知所謂!」

老道士說完,不自覺的摸了摸頭上的發簪,他有些在意自己的髮型。

那幾位小道士聽了師尊的話,齊齊發笑,卻被老道士瞪了一眼,生生又憋了回去。

「從禮,你帶着師弟們去迎一下錢知府,莫要失了禮數。咱不想見那潑貨!」

老道士說完,一甩袍袖,便走進了後院。

「師尊,別….」名叫從禮的高大道士,想再勸勸自己的師尊,卻被身旁的師弟一把拽住,對着他搖了搖頭。

「從樂,你拽我幹什麼?還不去勸勸師尊,六師叔多年未歸,這次歸來,別和師尊鬧出什麼不愉快,畢竟都是一家人么!」從禮對着身旁的師弟說道

「大師兄,莫急!師尊和六師叔名為師兄弟,可這情分,卻堪比父子。六師叔可是師尊從小帶大的。這就算他多年未歸,可他們倆這情分卻沒少了半分!咱兄弟幾個快去迎接六師叔,我想六師叔也是想念的緊啊!」

說完,從樂拽着從禮往外走去,剩下四位小道士還站在原地面面相覷。

「你們四個還愣着幹什麼?跟上,師兄帶你們去見見一字並肩王的威風!」
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鍾祥山脈巍峨高聳,虎踞龍盤,山腳處有大澤「雲夢」,山腰乃荊州大鎮「湖城」,此地水草茂盛,物產豐富,乃是國朝重鎮。

鍾祥山連綿百里,峰巒起伏,山林密布,飛瀑奇岩,珍禽異獸,在所多有。在這鐘祥山的山頸處有一支脈,如果把這鐘祥山比作一個人,那這支脈就好似這人身上起了一顆癤腫,長了一個大疙瘩,所以人們便把這支脈叫做疙瘩山。

這疙瘩山方圓不過幾里,山上的卻有一家修真門派—-羲和觀。

這羲和觀歷史悠久,據說開派祖師是一位遊方的邋遢道人,這道人自稱是閒遊五嶽,悶戲四海的野人。某一天他路經鍾祥山,一眼便看出此山鍾靈奇秀,聚天地靈氣,是一絕好之地,便產生了長居於此的想法。

世人都以為他會選擇鍾祥山的某處奇景,建立宗門。誰知這道人卻選了在這疙瘩山,開宗立派,名曰:羲和觀。

這邋遢道人,自號「羲和子」,後世子弟多尊稱為「羲和真人」。

這羲和觀,在九州眾多的修真門派中過於渺小。畢竟一座房不過八間,地不過九壟的小道觀,哪能以名門大派自居。

這羲和子帶着門下弟子,在這疙瘩山上,自耕自種,自收自食,雖不富裕,卻也悠然自得,更是遠離了紛爭。

羲和子生前收了十位弟子,八位是被家人遺棄的孤兒,一位是破了家的少爺,還有一位是落了魄的才子。某一日他把十位弟子叫道身前,叮囑道:「我本閑雲野鶴,居無定所,心血來潮才創這羲和觀。世人都說這鐘祥山乃是人間罕有靈地,我卻說這癤腫一般的疙瘩山才是靈地之心,有此山,這羲和觀日後必定興盛,爾等決不可放棄。切記,切記!」

十位弟子紛紛點頭,對師尊的說法,深信不疑。誰知羲和子說完,就溘然而逝,死後只留下了一身破舊道袍,幾本修行功法,還有一隻被後人用來當作掌門信物的癩葫蘆。

其後百年間,天下大亂,蠻族入侵,妖獸橫行,羲和子這十位弟子中,一人病故,一人失蹤,七人因下山除妖而死,最後只傳下一人,便是那落魄的才子,羲和觀的傳承幾乎斷絕。

如此又過了百年,這鐘祥山方圓百里發生了從未有過的地龍翻身,地動山搖過後,導致山洪爆發,人畜死傷無數,那湖城更是瘟疫橫行。

昔日繁華的湖城變成了人間鬼蜮,無論窮富,戶戶門口掛白綾。也真真的應了那句,生前名下金山百萬座,那想死後草席裹在身。

湖城的縣令鄭通,一家七口,災難過後只有他與尚在襁褓的幼子活了下來。鄭通連上一十七封奏摺,請求朝廷賑災,卻遲遲沒有答覆。朝廷的救援遲遲不來,讓湖城的居民更是心如死灰,眼看着那易子相食的慘劇即將發生,鄭通卻無力阻止。

某一日,早已形如枯骨一般鄭通,抱着已餓的無力哭鬧的幼子,來到府衙的門前。看着眼前的殘垣斷壁,鄭通先是大笑了三聲,便咬破手指,以指為筆,以血代墨,在府衙的圍牆上寫下了一首詩。

山巒崩猝陵為谷,君王猶自宴歌舞,正氣堂前含恨去,來世再斬昏君顱。

寫完,鄭通便把懷中的幼子摔在地上,自己一頭撞向府衙門前的石獅,死了。

湖城的百姓,都知道鄭通是個好官,那些曾經受過鄭通恩惠的,便幫忙收殮了鄭通父子的屍首,還找了些木柴,準備火化了鄭通父子。有位眼尖的,發現鄭通的幼子尚有呼吸,於是便救了下來。

次日清晨,只見湖城的城門前,有一青衣道人走進了湖城,他身後還跟着他五位弟子。這群也不知從何而來的道士,在湖城看病舍葯,搭房煮粥,雖說不上是活人無數,但也救湖城百姓於水火之中。就這樣過了數月,湖城的情況不再那麼惡劣,瘟疫也被控制,那六位道人便飄然而去,只是走的時候,青衣道人的懷裡多了一個哭鬧不止的嬰孩。

也許是知了錯,也許是為了遮羞,原本對湖城不聞不問的朝廷,竟賜下一座白石牌坊,紀念的不是鄭通,而是在那在疙瘩山的羲和觀,這羲和觀救苦救難之名便響徹湖城。

之後的日子,這羲和觀雖稱不上香火鼎盛,但比起之前自耕自種的日子卻好了許多,這湖城居民,凡是有婚喪嫁娶等事,都